2024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要“推动医疗机构病房改造提升,补齐病房环境与设施短板。“ 2024年6月,国务院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提出“制定关于医院病房改造提升的指导性文件,推进医院病房适老化、便利化改造。” 2025年1月,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袁达表示,2024年实施病房改造提升行动,改造升级二、三人间病房3万间。 本文响应国家要求,以高品质、低造价为设计目标,对国内现有病房空间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总结病房空间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解决院方和患者双重需求出发,提出病房空间优化策略,节约建设成本,创造更加优质的医疗环境。 研究背景 随着医院建筑类型的发展,医院病房模式也经历了相应的阶段性变化,目前常用病房结构单元有以下两种形式(见表1): 表1目前常用病房结构单元布局模式 (作者自绘) 在医院由“量的扩大”向“质的提高”转变的时代下,我们希望带来一种新的病房结构单元,获得更多高品质、本土化、广适用的病房空间布局模式,为使用者提供更加理想、更加舒适的病房环境,为医院建筑类型化发展提供一种有效的应用型设计研究,开启“以人为本,品质优先”的医院病房布局新时代。 研究目标 (一)实现院方意愿 病房空间的多元化布局,病房管理效率的提升,医院建造成本的合理化控制等问题是目前院方关注的焦点。 1 多元空间布局 住院部是医院最大的功能组成部分,我国目前常用的两种病房结构单元的开间、进深尺寸相对固定,基本决定了病房楼的长度及宽度。病房空间要突破目前已有的设计思维,寻求多元化的布局形式,才利于根据场地因素灵活调整病房楼的整体尺寸[3]。 我国综合性医院科室覆盖范围全,不同医院各有其特色学科,不同科室对病房内部空间组合(淋浴、无障碍、储物空间等)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由于当下两种常用病房结构单元的特性,当采用其中一种病房结构单元后,整个住院部的病房单元便固定为同一种模式,病房空间布局模式很难根据不同科室的需求,进行内部适应性调整。 我们期望建立一种新的病房结构单元,带来灵活的病房空间布局模式,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科室的需求和医院的发展建设。 2 病房管理效率 图1 医护人员视线观察(作者自绘) 图2 视线遮挡 (作者自摄) 目前常用病房结构单元的布局模式主要存在三个主要问题:其一视线问题,病房布局中卫生间若靠近走廊一侧,会遮挡医护人员的观察视线(见图1、图2),增加了医护人员的护理难度和距离,且浪费时间[4];其二距离问题,以病房单元中最常见的三人间为例,病房的最小长度总计8.2m(见图3);其三查房的便利程度,以病房中卫生间靠外墙布置为例,查房时若需确认卫生间是否有人,医护人员需走至病房最深处(见图4)。 我们希望建立一种新的病房结构单元,提升病房管理效率,有效减轻医护人员日常的工作强度,更好的为患者提供医疗保障及日常服务。 图3 病房长度 (作者自绘) 图4 医护人员流线 (作者自绘) 3 建造成本控制 设计作为建筑工程的首要工作,设计人员对于细节部分的把控直接影响着工程造价,根据《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其中住院部用房占综合医院各类用房总建筑面积的37%-41%,降低病房楼造价对有效控制建造成本意义重大。 新的病房结构单元,兼容目前两种常用病房结构单元的优点,避免更少的缺点,在满足规范及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合理减少病房结构单元的面积,从而节省整体建设费用。 (二)适应患者需求 1 舒适性需求 1 病床空间完整化、优质化 图5 病房空间划分 (作者自绘) 图6 病房入口空间 (作者自摄) 目前常用病房结构单元从内部来说大概分为三个部分:入口空间、卫浴空间以及病床空间(见图5)。入口空间实际只是作为纯粹的交通空间,疏解进出病房与卫生间的交汇人流,因其狭长的空间特点,无法再为病床空间所用,造成空间面积的浪费,同时不便于病床的出入(见图6)。病床空间作为患者和家属停留时间最长的空间,兼顾交通、会客、储物等功能,壁橱常设置于此,存储物品人流易与另外两股人流交叉冲突,加剧空间的局促感,增加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负担。所以提高病房环境品质的关键一点是如何重新组合三者的位置关系,使得各自的空间更加完整、独立,简化病床空间功能、人流干扰。 2 辅助空间合理化、效率化 图7 病房卫浴空间 (作者自绘) 图8 病房卫生间现状 (作者自摄) 我国大多数病房为二人间或者三人间、多人共享卫生间的形式(见图7),目前国内辅助空间模式单一,空间内基本为卫浴一体,无法做到干湿分离,且只能单人单次使用(见图8);卫生间若靠内墙一侧设计则基本为无自然通风采光的黑卫生间,易滋生细菌,若靠外墙一侧设计则易引起卫生间气味倒灌进病房,同时卫生间设计占据部分外墙也严重影响了病房的自然采光和通风,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不适;其次辅助空间内洗手盆洁污混用,没有充分考虑无障碍设计。 2 差异化需求 1 不同病种的使用需求 目前不论是中小型医院还是大型三甲综合性医院,病房楼的内部空间设计皆是自下而上的“同一布局模式”,设计人员根据床位数的不同进行病房分类(双人间、三人间),医院也仅按照科室不同进行病房划分,随着现代医院的发展,医院科室专业划分越来越细致,对病房的“专科性”提出一定的要求,即病房设计应可根据各科室以及专业的要求进行灵活性调整,以满足患者的需求[5]。 2 病员的个体需求 对于患者或陪护家属而言,首先住院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病情发展阶段皆存在差异,从而对卫生间长宽尺寸、无障碍设计等产生更高的需求。其次,部分患者及其家属倾向于消洗空间与卫生间分离的分间式布局,但另一部分患者会认为分间式布局不利于房间干噪整洁且有噪音干扰,所以未来病房设计要允许院方根据不同患者的需求进行空间的差异性调整,为患者提供更加舒适的住院环境。 病房单元品质提升策略 针对目前院方和病员的需求焦点,我们设计了以辅助空间居中,病房空间位于两侧的夹心式病房结构单元,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五种三人间、四种双人间的基本病房布局模式(见表2),这种结构单元突破了传统病房结构的限制,九种布局模式可在一栋病房楼内同时存在,满足不同科室、不同患者的需求。 表2 夹心式病房结构单元布局模式(作者自绘) (一)病床空间 图9 病房尺寸示意图(作者自绘) 图10病房通风采光示意(作者自绘) 图11 病房观察视线效果图(作者自绘) 图12 病房观察视线 (作者自绘) 图13 病房细节尺寸(作者自绘) 图14 夹心式病房效果图 (作者自绘) 1 病床空间更加规整,开间尺寸加大,进深尺寸减小(见图9),有利于病房的自然通风和采光(见图10)。 2 因为没有常规病房入口处卫生间的遮挡,所以更有利于医护人员观察病房内病员的实时状况(见图11、12)。 3 病床与病床之间、病床与墙体之间的间距在满足规范的基础上相应增大,留给家属足够的陪护空间,同时保证靠近门口一侧病床不受开关门的影响;床尾距离墙体净距1.3m,满足病员、家属以及医护人员的正常通行要求,且能保证紧急情况下病床的快速转移(见图13、14)。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年版)更新之后,病房区域的疏散距离在有喷淋的条件下较原规范有了25%的增加,因此病房楼长度可有条件加长,经测算夹心式病房结构单元的开间增加至9m后,不会减少南向病房数量,不会增加疏散楼梯数量,可满足消防疏散要求。 (二)辅助空间-卫生间及淋浴间 1 卫生间可实现自然通风采光(见图15)。 2 卫生间内可满足无障碍规范的要求,方便患者使用(见图16-20)。 图15 卫生间通风采光示意图(作者自绘) 图16 卫生间无障碍设计(作者自绘) 图17卫生间坡道无障碍设计 图18卫生间坡道无障碍设计剖面示意 图19卫生间坡道无障碍设计 图20 卫生间无障碍设计效果图 图21卫生间干湿分离效果图 图22 卫生间干湿分离(作者自绘) 图23 卫生间、淋浴间分设(作者自绘) 3 卫生间内可实现干湿分离(见图21-23)。 4 卫生间与淋浴间可实现各自独立设置,可同时使用,互不干扰(见图18)。 5 卫生间空间相比常规做法更加宽敞,方便患者使用。 根据《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测算,两个三人间(六床)需设0.75个座便器,夹心式病房结构单元每单元至少设一个座便器,多于规范的设置要求;且在单独的淋浴间内还可加装第二个座便器,满足高峰期如厕的需求。 (三)辅助空间-前区 图24 洁污分离示意图(作者自绘) 图25前区储物功能示意图(作者自绘) 1 前区与卫生间、淋浴间可方便不同人员同时使用,提高使用效率。 2 前区为清洁区,卫生间为污染区,可实现洁污分区(见图24)。 3 前区内设清洁洗手盆,用于洗漱及清洁物品的清洗,与卫生间内的污物清洗盆分设,避免洁污交叉。 4 前区具备很强的收纳功能,衣柜结合前室的独特设置,使储物空间更充足,并解决了物品大量占用病房空间的问题(见图25)。 (四)其他 图26 现状走廊扶手(作者自摄) 1 管道井的门可开向非走廊空间,使走廊上的防撞扶手更为连续,便于病员使用,同时走廊处的公共空间更加简洁(见图26)。 2 清洁洗手盆可根据医院实际需求加装酸化水消毒设施,方便医护人员查房时洗消使用。 3 衣柜数量可根据实际需求灵活增减。 夹心式病房结构单元带来的有效造价控制 (一)夹心式病房结构单元带来的面积节约 图27常规病房单元(作者自绘) 图28夹心式病房结构单元(作者自绘) 夹心式病房结构单元病房空间规整,卫生间进行整合和位置调整,节省了病房入口空间面积(见图27、28)。 目前常规病房结构单元每单元面积约67.2㎡(8.4m x 8m),夹心式病房结构单元每单元面积约57.6㎡(9m x 6.4m)。相比之下,夹心式病房结构单元相比于目前常规病房结构单元节省建筑面积约10㎡。 (二)夹心式病房结构单元带来的造价降低 图29 夹心式病房结构单元二人间标准层施工图(作者自绘) 图30 常规病房结构单元二人间标准层施工图(作者自绘) 造价核算以每层双护理单元为标准模型,三人间为主的情况下以每层100床为标准,二人间为主的情况下以每层80床为标准(见表3)。 表3 夹心式病房结构单元造价表 通过对比发现,夹心式病房结构单元三人间每100床所需建筑面积相比目前常规病房结构单元三人间每100床所需建筑面积减少约205㎡,节省工程造价约201.70万元。 夹心式病房结构单元二人间每80床所需建筑面积比目前常规病房结构单元二人间每80床所需建筑面积减少约258㎡,节省工程造价约216.78万元。 不同规模的医院建设项目(500床—1200床)在采用夹心式病房结构单元的情况下比目前常规病房结构单元节省的工程造价见表4、表5。 表4 三人间500床-1200床造价对比 表5 二人间500床-1200床造价对比 综上,采用夹心式病房结构单元可降低病房部分工程造价的5%-8%。 结 语 医疗建筑正经历革命性的变化和发展,现代医学模式揭示了经济、健康、心理、生理等之间的复杂联系。以高品质、低造价为切入点,重点探索院方与患者本身的意愿,针对目前国内病房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适宜我国国情的病房结构单元优化方案,希望为未来医疗环境的设计实践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参考依据,助力我国医院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另外夹心式病房结构单元也可用于现有病房楼改造提升设计,具体内容详见下篇《新型夹心式病房在医院改扩建中的研究应用》。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long7